知风劲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普爱看书网huazhoujixie.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田齐身为穿越人士,目光从未局限于神州内陆。田齐计划让李义、赵孟率兵抢占琉球和夷州(台湾),占据华夏大陆第一岛链,为后代子孙开拓大洋提供前进基地。
但在汉末这个动乱年代,身处辽东四战之地,田齐也是分身乏术。李义、赵孟两军初成,战力不强,无力出击青州。他此时派李义、赵孟两军南下,也是两手闲棋,成败并未在意。即使无法占据两地,败退而回,也可借此练军,提升两军战力。
安排完公事,田齐返回后宅。叶香迎上前来,伺候完田齐洗漱,递上一封书信,“锦衣卫青州百户所转来高千户消息。”
田齐南下,高卉派叶香贴身照顾他起居,顺便负责锦衣卫消息传递。
田齐接信细看,不由轻叹一声,“曹阿满、袁本初等人真是枉称英雄,可惜大汉数百年积聚竟被董卓付之一炬。”
据高顺所言,十八路诸侯联军汇聚洛阳虎牢关以东,与董卓僵持一年,迟疑不进,空费粮草。但关东联军围困虎牢关,阻断了各州郡向朝庭进贡和上计的通道,各方州牧、太守借此机会纷纷自立,屯积兵马粮草,声援袁绍,讨伐董卓。朝庭失去各地粮草、税银补给,日渐穷困,洛阳城内怨声载道,暗流涌动。
吕布得到高顺、哈邪暗中相助,牢牢掌控住了并州各路骑军;袁绍、曹操等人通过哈邪手下匈奴军士暗中联络南北两军校尉军侯,使董卓对朝庭南北禁军的控制力大幅削弱。
与原来的历史相比,董卓所掌握的军力更加薄弱,对朝庭的把控也不太严密。董卓察觉到朝庭诸位大臣、南北禁军校尉与关东诸侯暗通款曲,隐有内外夹击之势,深感不安。
而且董卓率军东进,西北兵力空虚,刚刚被镇压下去的羌人叛乱大有死灰复燃之势。前院不稳,后院起火,数万西凉铁骑军心繁乱,董卓早已心生退意。
与此同时,袁术手下部将孙坚与吕布暗中联络,利用吕布和胡珍之间的矛盾,取得吕布暗中支持,大败胡珍,直逼洛阳。
诸多因素之下,董卓接受军师李儒建议,纵兵劫掠洛阳,又放火焚城,逼迫朝庭各位大臣和百姓与他一同西撤长安。
洛阳火起,袁绍下令各军追击董卓。各军担心董卓安排强军埋伏,迟疑不进,只曹操、孙坚率军出击,却遇董卓埋伏,大败而回。
高顺在信中还提及,哈邪率匈奴军劫掠城北,获取大批金银,掠走数万工匠、美女,独自北撤草原;吕布率并州军抢占北军府库,抢夺大批军械、战马,拒绝哈邪北撤请求,追随董卓,“护送”天子西进长安。高顺在信中请求田齐,准备跟随曹操,再次追击董卓。
田齐暗自回忆历史上吕布的结局,不由轻轻摇头,叹息吕布利令智昏,痛失了一手好牌。
田齐沉吟良久,轻声令叶香回信高顺:“叫阿顺回来吧。若遇袁绍等人阻拦,就告诉他们,我已率军回返青州,欲扫平黄巾余孽,令他回东莱接应。”
叶香应诺,写了回信递与田齐用印,放出飞鸽传信。
高顺收到田齐飞鸽传信,令他回返东莱,不由有些失望。他亲眼目睹千年帝都毁于一旦,心中暗自责怪田齐有负先帝信任,手握重兵,肩负天下人重望,却置身事外,放任董卓这个逆贼为所欲为。
高顺不明白田齐为何变得如此胆小和谨慎。他觉得如果田齐能够站出来领导群雄,董卓的数万西凉铁骑根本不值一提,必然能够解救少帝,还天下以太平。
高顺拿着田齐的回信沉默许久,最终长叹一声,下令全军收拾行囊,准备东撤。
高顺帐中军侯下去传令,贾诩要过田齐回信细看,眉头轻皱。贾诩察觉高顺不甘心东撤,犹豫再三,出言献计,“主公率大军渡海西来,却令我等东撤接应,应该是顾忌幽州之乱。我来虎牢之前,曾暗中传递虚假军情给刘虞,误导其率军北上偷袭公孙瓒。计算时间,双方大战应该已经开始了。吾私下揣度,主公欲借两虎相争之机,抢夺幽冀青徐四州的人口城池。主公无暇西顾,又担心千户兵少,难以在京师乱局当中自保,这才令千户撤军东归。”
贾诩的判断与高顺自己对时局的分析基本相同。高顺轻轻点头,略有期待的看着贾诩,希望他能够给出一些对朝庭有所帮助的建议。他与贾诩共事不过三个月,但贾诩每次对时局的判断精准无误,给出的建议实用有效,令他对其才能深信不疑,对其智慧赞赏有加。
贾诩见高顺沉默不语,耐心等待他的建议,对自己的计策信心更足,放低声音,稍稍靠近高顺耳边,“主公那里不过是顺手牵羊,多我们这一军兵力,于事无益。我们留在虎牢,或许却能立一奇功。”
高顺心中一动,面露微笑,“不知文和欲立何功,有何妙计?”
贾诩再次压低声音,“董卓西撤长安,气势已衰,败象已露。曹孟德和孙文台追击遇伏,大败而归,令关东群雄心生恐惧,各怀心思,不肯全力进攻,追而不击,这才让董卓稍得喘息。两军相持,相互忌惮,各自谨慎,大战难起。但此时如有一军再次奋力向前,不论胜败,双方军心必然有所波动。军心一动,相持之势难守,形势必生变化。形势一变,董卓心虚气短,担心夜长梦多,必然加速西撤。撤退加速,被大军裹挟的朝中大臣和百姓必被抛在最后。我军全是骑兵,先行追击过去,必有所获。救得百姓,令其装作被俘的西凉军兵,到时假传消息给身后的关东诸侯,只言大败董卓殿后之军。各路诸侯闻听董卓兵败,恐惧之心尽去,必然争先追击。大军协力齐出,董卓必然大败。到时兵败如山倒,各军四散奔逃。我出身西凉,与董卓军中诸校尉有旧,或许可说服其中一二归降我军,趁乱救出少帝,立下奇功。”
高顺大喜,鼓掌欢呼,“妙计。我这就回信主公,依此计而行。成则文和之功,败则由我一人担之。”
贾诩闻言一喜,暗赞高顺胸怀广阔,庆幸自己对高顺的了解没有偏差。虽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授,但没有主帅喜欢自作主张的部下。若非对高顺的人品信任有加,贾诩决不会献上此计。高顺相随田齐于微末,又是田齐至亲,有他承担违令之责,无论事情成败,贾诩再无被田齐“厌弃”之忧。
高顺亲自出帐,唤回传令军侯,更改军令,全军收拾行装,却不再东撤,而是准备西进,追击董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