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师生齐聚望海楼 相携考察小蓬莱
餐霞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普爱看书网huazhoujixie.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们滨海大学旅游系第一批学员毕业后的这次聚会安排在仙山东北部王庄街道会迁村的“望海楼”。
这是一个面积1平方公里的小半岛。半岛北部的小山海拔84米,名“小蓬莱”;南侧小山海拔51米,名“望海楼”。明代当地五大望族之一的周氏子弟,曾经在“小蓬莱”山前建别墅和石坊一座。石坊书李白诗:我昔东海上,仙山餐紫霞。于是命名“紫霞阁”。可惜如今遗迹难觅。后来,另一大望族蓝氏购得“紫霞阁”,书写仙山志的第一人黄氏与其是娅亲,即儿女亲家或连襟关系,曾因酒后生隙,于是在书中言:“在周则周之德,在蓝则蓝之德”,杂有贬义。
师生相聚,气氛热烈。有人提议考察“小蓬莱“。75岁的老系主任孙教授欣然同意。老教授健步如飞,其他师生前呼后拥,紧紧跟随。先登临一处新建小亭,此处观海极佳:南边文港水不杨波,平静如镜;东侧鳌卫及海中诸岛历历在目,飘然若仙境;西南诸峰环绕,隐没云雾中。夕阳如血,洒满四周。
下小亭,登“小蓬莱”。新修建的龙王庙香火鼎盛,供奉极丰——难怪今年雨水如此之多呢。旁边有三清神像供奉,西侧“仙峤洞”,今人却用红漆书”八仙洞“,想必有误。
下山时见一顽石,上有密密麻麻圆形小坑如同蜂窝。王教授和田教授当场授课:此石首先是冰川搬运而来,因其成分不同于周围花岗岩,并且独立于危岩之上。接着是风蚀水蚀作用,将松软的不结实的岩石成分侵蚀掉,从而形成现在的蜂窝样子。同学鼓掌。
回程中,日已西下。我与另一同学冲锋至另一小峰——望海楼,寻得“老人石”,并拍照。从另一个角度看,它又像一对拥吻的恋人。所以当地人目今叫它“亲吻石”。一位热心的老板指点远处,告知军队营房一侧树木葱笼处即“紫霞阁”旧址,我们刚刚与之擦肩而过,只余残垣,石坊不存。而他说的周氏坟茔位于海中,纯属不可信,也不符合国人的风俗。我以为。“老人石”的西侧,建一蓄水池,上为平台,已经摆放桌椅餐具。于此地把酒临风,看海赏月,只有神仙才有的洒脱。
回望海酒店,赠送孙老一登山杖。“仙山之宝有三样:墨晶,绿石,登山杖”。老人欣然接受。今夜不眠,把酒狂欢。
次日一早,散步海边。看渔民在忙碌着从网里摘螃蟹,十分有趣。于是,王同学买了一些“顶盖肥”的螃蟹,作为中午的加餐,说是昨晚上没吃够。此地名曰“会迁”,“会迁螃蟹”和“王庄馒头”以及“海水豆腐”如今声名远扬,成为滨海的三大特产了。
早餐后,冒雨驱车至龙山,师生撑伞畅游雨中,此处塘子观是曾任清代湖广总督郭琇幼年读书处,风水极佳,精致清幽,地杰人灵而出此封疆大吏。前不久,《千家讲书》曾连续讲过他的故事。而我则借车冒雨回家取备用钥匙——不小心把车钥匙扣在了后备箱里了,看来昨天晚上的酒真是喝高了,次日一早还醉着呢。另一同学干脆一直在车子里睡觉到中午。
再次返回时已近中午。农家小院的大杏树下,店主人种了几株灵芝,长势可人。店主真是一个有心人啊。
饭后依依惜别,各自分头散去。回想此次同学聚会,不但有师生齐聚的纪念意义,而且考察了“小蓬莱”等几处名胜和历史遗迹,与我们旅游系师生更有一层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