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潇湘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普爱看书网huazhoujixie.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那时在唐国和虞国中间还有一小国:十二国。唐国与虞国那时只在南海之滨接壤。此国一直以来与唐国交好,每年朝贡,借此来维系自己的生存,而唐国对此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他也需要一个缓冲地带来隔离虞国与自己的直接冲突。不过在这个时候,十二国也知道大侗族败逃,虞国复国已是奢望,而唐国不会放任这个国中之国的存在。所以接下来便是十二国的消亡。
面对这种情景,十二国果断暗中联系大侗族和和那时立国不久的青国,齐国,以及那几位被冷落在南水城的虞国皇子,打算结成联盟,借此机会消灭在虞国境内的右卫军后,更可以扳倒唐国,重新改变南原格局。于是便有了唐国北境青国第一次入侵,虞国境内的右卫军粮道被截断,大侗族拖住右卫军,齐军攻入虞国,虞军也是背后反叛唐军,十二国军队拼死抵挡唐国援军的乱战场面,波及南原数千里。
不过这个联盟犯了两点致命错误。第一点便是过高估计自身的实力,第二点看轻了唐国这个老牌强国的实力。原本以为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的青军仗着昆兰高地的优势会以摧古拉朽之势占领北境,未曾想到却陷入了苦战,本就实力未回复多少的青国哪能经得起这般消耗,只得在一个月后随着唐国承诺好处而来的归国加入战局,不得不退出,回到昆兰高地。
而原本最先被消灭的右卫军不仅没有因为粮草断后降低战斗力,因为在右卫军统帅认识到占领虞国无望后果断下令采取报复行为,大肆烧杀抢掠来获得物资,从而减轻了粮草压力。而原本应是齐军在西,大侗族在东,虞军在南,将右卫军包围,也因为虞军较少的数量及底下的士气被唐军成功在南方突围沿着来时的路向西南逃去。
随着归国的加入,不仅仅是青国受了影响,齐国同样忌惮,因为从国中传来消息,归国军队在归齐边境虎视眈眈,而同样还有几个国家也在观望,只待齐军一败,便要进军瓜分齐国,这也使得齐军不敢深入虞国境内追击唐军,只得驻守虞国北部,即现在东方三国位置。虽说还有大侗族和虞军追击,但是自唐军向南突围,虞军基本被灭,名存实亡,事实上只有大侗族追击,若不是虞国国民在暗中相助,不断袭扰,唐军甚至有可能再次反杀大侗族。天意难测,双方最终竟在第一次交锋之地,石城城外再次相遇。也正是在这一战中,后来被追封为大东国高皇帝的拓跋图被唐军将领一枪挑下马,人头被割走,挂于大东国与唐国边境数月之久,此外还有后来大东国皇室亲属亦死伤过半。
而此战中,压力最大的便是十二国,随着局面的恶化,所有的事情都没有按照原本计划的进行,它不仅要面对凶狠的唐军援军,同时也要面对国内的压力。因为唐承宗知道一切都是十二国在背后搞鬼,不仅毁了唐国增强实力的机会,而且有可能让唐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后,发出雷霆之怒,明昭天下,十二国勾结外患,背信弃义,所以要屠尽十二国一切活物。
随着右卫军安然回归到唐国,一切战事暂时停止,大侗族许诺将虞国北境部分土地割让齐国,而后齐国退兵,大侗族于南水城建立大东国。不过后来大东国出尔反尔,暗中指使东蛮之中与大侗族关系不错的三个族占领这块地方,也就是后来的东方三国,以此来缓冲自己与齐国这个富庶国家,而且也借三个国家来壮大自己在南原的影响力,不过大东国也未曾想到后来的东方三国会与唐国结为同盟,共同对抗它和齐国,因此齐国与大东国也多有不合。青国在这场南原乱战中没有讨的一丝好处,未站得丝毫便宜,反而让唐国对青国仇恨起来,这也是百年来唐国北境战事不断的原因之一。归国得到了唐国好处,亦是退兵,不过没想到是百年后,归国会被灭与这个盟友手中。
唐军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唐承宗亲率十五万大军御驾亲征十二国,誓要踏平十二国,经过短暂的抵抗,这个小国便被攻克,不过唐承宗还是没有大开杀戒,毕竟都已成为大唐子民,他也只是将十二国皇室及朝廷一众大臣斩杀,以儆效尤而已。
也正是有这些历史的原因,唐国与大东国一直不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情绪并没有消失,反而愈发热烈。唐国一直不服,认为d大东国只是捡了便宜,否则现在大东国也只不过是唐国的几个府而已。而大东国更是怨恨,自家的高皇帝被人一枪挑了,头颅被挂在地方城墙上数月,直到现在都下落不明,那高皇帝陵寝中尸首还不全。而底层人民也因为那时右卫军大开杀戒,生生从大东国北境杀到西南地区,千里横尸,惹得民间愤怒,一直妖魔化唐国。总体来说,大东国上下对于唐国的仇恨更为浓烈。毕竟唐国那时也只是少了一个统一虞国的机会,对于唐国这样一个大国,他们始终是站在南原诸国之上,俯视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毕竟可还没有哪一国家说是可以与唐国一较高下的实力。